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20世纪40年代,学校汇聚了许重远、谢兆熊、周传儒、蒋廷、余天休、许兴凯、杨兆钧、杨人梗等名家,开启了西北大学国际问题和世界史的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历程。

 1964年,国务院外事办和教育部在国内高校布点设立了首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在设立伊斯兰教研究所,1979年更名为“中东研究所”。1987年彭树智先生担任中东研究所所长,推进中东研究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转型,奠定了西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基础。此后王铁铮教授、黄民兴教授相继担任所长,学科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西北大学长期聚焦我国西北和中亚地区的历史研究,马长寿先生开创了西北史研究的先河。1979年,西北大学成立西北历史研究所,周伟洲先生积极推进我国西北地区的历史、民族和地理问题的研究。2013年,学校在西北历史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丝绸之路研究院,方光华、郭立宏两位校长先后担任院长,现任院长为卢山冰教授,研究院着力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

 2025年,西北大学依托中东研究所和丝绸之路研究院,成立完全实体的区域国别学院,聚焦区域国别学建设,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发展体系,提升了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水平。

 学院现有区域国别学、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国家级智库平台、2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软科学基地等省部级平台,下设中东研究所和丝绸之路研究院,以及区域国别研究院、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伊朗研究中心、巴勒斯坦研究中心、以色列研究中心、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阿尔及利亚研究中心等十余个虚体研究机构。

 聚焦中东中亚南亚问题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学院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64人(学院的全职教学科研人员39人,校内兼职教师25人),涉及区域国别学、世界史、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考古学、地理学、法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其中,彭树智先生为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8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3人担任中国中东学会、中国亚非学会、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区域国别学和世界史2个团队入选“三秦学者”创新团队。

 学院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构建对丝路沿线地区和国别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实现学用相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项、重点项目和冷门绝学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彭树智先生提出“文明交往论”,出版《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等11部著作,阐释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在规律。学院出版了《中东国家通史》(13卷)《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8卷)《丝绸之路大辞典》《中东国家政治发展研究》《西亚北非地区政治发展的困境与危机研究》等高水平研究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哲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2次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学院以基础研究赋能高水平智库建设,围绕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及地区热点问题,撰写的研究报告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教师每年在中央电视台、CGTN、凤凰卫视等媒体接受采访300余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China Daily等媒体刊发评论文章。出版《叙利亚蓝皮书》《哈萨克斯坦蓝皮书》《中东形势与战略》《中东形势周报》《中东形势月报》《中亚形势周报》《中亚形势月报》等。

 1986年,获批中东·南亚史博士点,现招收区域国别学、世界史、中国史博士研究生,与外国语学院合办英语(区域国别实验班)本科专业,实行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培养模式。迄今已培养170余名博士生,500余名硕士生,成为我国中东研究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世界史·现代卷》,作为“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编写《世界现代史》。《二十世纪中东史》《阿拉伯国家史》入选教育部研究生教学推荐用书。2005、2023年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等。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和在地化。发起“中阿文明交流互鉴学术联盟”“中国—中亚智库联盟”,连续召开中阿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伊朗德黑兰大学、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第三大学、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图书馆、吉尔吉斯斯坦地缘政治与战略研究所等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获批2项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

学院重视区域国别学期刊矩阵建设,提供学术公共产品。主办《中东研究》《南亚问题研究》《中亚论丛》,《中东研究》入选CSSCI、AMI核心集刊,中国历史研究院资助集刊。创办英文刊《全球南方研究》(The Journal of Global South Studies)等。